殡仪服务机构电话:0513-85574444、13301478444、13813717568!
南通的殡葬风俗兼具江南传统文化特色与地方民间信仰印记,传统流程较为繁琐,注重孝道与对逝者的敬畏。
以下从传统风俗的主要阶段展开介绍,同时提及现代变迁:
一、临终关怀与丧前准备
1. 穿寿衣 - 临终前,家人为逝者穿戴寿衣(又称“老衣”),通常为单数(5-7件),面料忌用绸缎(谐音“绸缎”与“断子”相近),多选棉布或麻布。寿衣颜色以蓝、黑为主,部分地区讲究头戴“寿帽”,脚穿“寿鞋”,袖口需缝死(寓意“带走一切”)。 - 讲究:寿衣需提前缝制,一般在逝者虚岁逢“九”时准备(如59岁、69岁),认为可冲喜避灾。
2. 移床与停灵- 逝者断气后,需将其从床上移至铺有稻草的地面或门板上(称“移铺”),头朝门、脚朝里,意为“灵魂顺利离开”。 - 灵前放置“长明灯”(油灯)和“倒头饭”(一碗米饭插筷子),亲属需日夜守灵,避免猫狗靠近。
二、丧中仪式:从报丧到下葬
1. 报丧与奔丧 - 家人向亲友“报丧”,过去用“报丧帖”,现多电话通知。报丧者需携带“报丧袋”(内装糕点),到亲友家不进门,在门外告知。 - 亲友奔丧时需带香烛、纸钱或“挽幛”,至亲需穿孝衣(白布缝制,长子长孙穿“重孝”,头戴麻帽)。
2. 入殓与暖材*- 入殓:逝者入棺前,家人用温水擦拭身体,放入陪葬品(如毛巾、梳子、纸钱),棺底铺石灰或草木灰吸湿。盖棺时,亲属需回避,仅留长子在旁“喊魂”(呼唤逝者姓名,让其“归棺”)。 - **暖材**:部分地区在入殓前一天,用稻草烧暖棺材,意为让逝者“住得暖和”,同时焚烧纸钱,称“暖棺”.
3. 做道场与超度 - 请道士或和尚“做道场”(称“做功德”),诵经超度逝者灵魂,驱散“邪祟”。道场时间长短不一,少则1天,多则3-7天,期间需摆放“灵位”,供亲友祭拜。 - 夜晚可能举行“放焰口”仪式(施舍食物给孤魂野鬼),或“绕棺”(亲属绕棺行走,边哭边念)。
4. 出殡与下葬 - 出殡:棺木由“土工”(抬棺人)抬出,长子手持“引魂幡”走在前列,沿途撒“买路钱”(纸钱),意为“给鬼神打点,让逝者顺利上路”。送葬队伍中,女性亲属需哭丧,且忌回头张望(怕“勾走灵魂”)。
- 摔瓦盆:出殡前,长子将灵前的“瓦盆”摔碎(称“摔老盆”),盆碎越彻底,寓意逝者越能“带走灾祸”。
- 下葬:棺木入土时,长子先铲土填棺,亲属随后覆土,堆成坟头。坟前立碑,摆上祭品(馒头、水果、酒菜),焚烧纸扎(如纸车、纸房、纸人)。
三、后续祭祀:从“做七”到周年
1. 做七(七七四十九天) - 逝者去世后每7天为一“七”,共7个“七”。其中“头七”(第7天)、“五七”(第35天)、“七七”(第49天)最为重要:
- 头七:家人认为逝者灵魂会回家,需在门口放其生前衣物,备饭菜“接魂”。
- 五七:请道士做“五七道场”,焚烧“五期衣”(纸制衣物),亲属需全到齐。
- 七七:祭祀结束,标志丧期基本结束,家人可摘孝布。
2. 百日与周年 - 百日,去世第100天,家人上坟祭祀,焚烧纸钱、纸扎,称“做百日”。
- 周年:去世1周年、3周年时,需摆酒席宴请亲友,上坟添土,更换墓碑祭品,3周年后视为“满孝”,丧仪正式结束。
3. 居丧禁忌 - 丧期内,亲属忌穿鲜艳衣物,不参加婚礼、寿宴等喜庆活动,不剃头、不串门(部分地区需守孝3年)。家中年内不贴春联,或贴蓝、黄色春联(寓意守孝)。
四、地方特色与现代变迁
1. 特色习俗 - “偷”碗:部分地区在下葬后,亲友可“偷”走灵前的碗碟,认为能“沾福气”,主人家不追究。
- “回煞”:传说逝者灵魂会在某一天“回煞”(回家),家人需回避,在地上撒灰,次日查看灰上是否有“脚印”,认为是逝者“归来的痕迹”。
2. 现代简化与变革 - 火葬普及:传统土葬逐渐被火葬取代,骨灰盒下葬或寄存公墓,简化了抬棺、下葬流程。
- 仪式从简:道场、哭丧等环节多被简化,部分家庭改用鲜花祭奠,取消纸扎焚烧,注重环保。
- 时间缩短:丧期从传统的49天缩短至3-7天,“做七”也多合并进行,符合现代生活节奏。